培育抗寒大苹果是世界上无数科学家的研究课题,人们一直认为,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12℃的地区,大苹果难以越冬。沈阳农业大学的果树栽培与生理生态创新团队努力探索和解决科技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经过15年努力,突破了低温限制大苹果栽培区域的瓶颈,在我国传统大苹果栽培北缘地带及其以北广大冷凉地区形成了高效苹果产业,将优质大苹果栽培区域向北推进了200公里,近2个地理纬度。
元帅系、富士系等世界主栽大苹果品种抗寒性较弱,均分布在年平均气温8.5℃~14℃、最低月平均气温-9℃~8℃的生态适宜区。我国北纬40°以北广大冷凉地区土地、光照资源丰富,具备发展苹果产业的多项条件,但受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10℃等条件限制,而不能栽培富士等传统大苹果。
沈阳农业大学1997年育成的抗寒优质突破了这一限制,但在引种试栽初期,因对各品种(系)的特征和生长发育特性了解并不深,繁育的苗木品系混杂较多。加之果农对低温等自然条件限制认识不足,盲目向北扩大栽培区域,这些地区又是苹果栽培新区,果农无生产经验、缺乏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导致枝干、芽体冻害和病虫害频发,园貌不整齐,产量不高、品质低下,未形成规模化生产。
为此,沈阳农业大学果树创新团队从生理学和解剖学等多个角度,对“宁丰”“宁酥”“寒富”及“寒光”等通过辽宁省种子管理局备案的品种和混杂的其他寒富姊妹系进行了筛选与评价,并研制了相应的苗木繁育技术。
团队带头人吕德国向记者介绍说,他们的研究成果首次明确了“寒富”较“富士”等我国主栽苹果品种,具有更强的抗寒、抗旱、抗病等综合抗性,具有自花结实、坐果率高、腋芽容易成花、顶花芽受冻后仍能满足结果需求、果形周正、品质优良、耐贮、易早果丰产等特性,揭示了其能够在传统大苹果栽培北缘地带及其以北1月份平均气温为-12℃~-10℃的地区进行优质栽培的生物学及生理机制,奠定了研制配套栽技术体系的理论基础。并根据冷凉地区自然资源及果树带布局现状,进行了多区域布点试栽,最终完成了“寒富”苹果栽植区划,为我国抗寒优质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报记者于险峰张仁军)
(2015年12月14日《农民日报》6版)
新闻链接:
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5-12/14/nw.D110000nmrb_20151214_4-0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