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园艺学院王爱德教授团队青年教师尹赜鹏副教授研究小组在植物领域TOP期刊Plant Physiology(IF5y=7.6)发表了题为“PuNAC37/PuWRKY74 and E3 ubiquitin ligase PuRDUF2 inhibit volatile ester synthesis in Nanguo pear”的论文,揭示了转录因子和泛素化修饰共同调控果实香气品质的分子机制。博士研究生臧楠楠和已毕业硕士研究生李晓晶(现工作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尹赜鹏副教授和王爱德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果实风味是果实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辽宁省地方特色果品‘南果梨’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因后熟后香气浓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采后货架期较短。生产上,常常采用乙烯抑制剂1-MCP作为保鲜剂来延长果实的货架期,虽延长了果实的货架期,但严重降低了果实的香气品质。团队研究发现转录因子PuNAC37和PuWRKY74是1-MCP介导的‘南果梨’果实酯类香气物质积累的重要负调控因子,能够直接结合到酯类香气物质合成关键酶PuAAT1的启动子上,并负调控其转录,进而减少‘南果梨’果实中酯类香气物质的合成。同时,1-MCP处理下高表达的E3泛素连接酶PuRDUF2与PuAAT1相互作用,并泛素化PuAAT1,使其通过26S蛋白酶体途径降解,从而抑制酯类香气物质的合成。综上,该研究揭示了1-MCP在果实贮藏过程中调控挥发性酯类物质合成的分子机制,开拓了泛素化修饰调控果实香气品质的研究,为生产上提升采后果实的香气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和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的资助。
1-MCP抑制果实香气成分积累的模式图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plphys/kiae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