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7日,备受关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出炉,李天来当选院士。一时间,祝贺、祝福信息溢满他的手机屏幕。与大家的兴奋相比,李天来显得很平静。他如平常一样穿梭在实验基地温室大棚中,看叶片的发育、花芽的分化,给学生们耐心细致地讲解。他微笑着说:“我只做了一件事———让北方乡亲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
李天来,省政协委员,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是我国最早研究日光温室蔬菜的设施园艺专家之一。30多年来,他主持、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9项。1990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计划突出贡献奖、国家教学名师及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教师、省优秀专家等殊荣。
1982年,李天来在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蔬菜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他一直在思考:难道我们北方老百姓,冬天只能吃白菜、萝卜、土豆和酸菜?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蔬菜在北方的冬天里照常生长,让千家万户四季都能吃到新鲜嫩绿的蔬菜?就这样,李天来把解决北方地区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供应当作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并立志今生为此而奋斗。
李天来钻研新技术,不断将日光温室的采光、保温、蓄热三要素设计挖掘得更加合理。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第四代节能型日光温室已将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由北纬40.5°北移到43.5°,日光温室冬天夜间内外温差也由25℃、30℃、35℃,一直升到39℃。同时,他还探明果菜主要逆境生育障碍发生机制,研制出低温弱光下果菜栽培关键技术,创建了日光温室集约化育苗、冬春茬栽培、长季节栽培、全季节栽培模式与技术体系,使-28℃以上寒区日光温室不加温年亩产果菜达2.5万公斤,是二十世纪90年代初产量的3倍,开创了我国北方寒区全季节不加温生产喜温高产优质果菜的先例。
李天来为人谦和,总是面带微笑,但对待学术研究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他的一名学生至今还记得,二十世纪90年代,李教授研究番茄苗期低温程度和低温持续时间对畸形果形成的影响,当时没有自动控温设备,就在温室里进行各种低温处理,只有等到夜间才能达到合适的温度范围。他连续30多天,于寒冷的夜间进行小拱棚覆盖、加强通风降温等试验,分析低温处理后番茄畸形果实的发育状况,最终提出温室番茄生产防止畸形果产生的温度管理技术指标,应用到生产中提高了温室栽培番茄果实的商品性。他对温度控制要求极其严格,亲自标定温度计,对低温的要求误差不超过1℃。因为过程上精益求精,试验必然慢下来。为了完成当天的试验任务,他经常从早上一直工作到深夜。
“他一直强调,设施作物生产的关键环节必须严格控制,田间处理获得的数据要用来指导生产,不能有‘差不多’、‘可能是’等情况出现。”这名学生告诉记者,李天来要求试验用的秧苗必须整齐一致,整地施肥、秧苗株行距、定植深度和灌溉等要处理准确。他跟学生、工人一起干活,确保试验各个环节处理可靠。
目前,李天来的研究成果已被寒区大面积应用。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及华北、西北和黄淮海流域等18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1684万亩,占区域内日光温室面积70%以上,增效649亿元,不但结束了千百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鲜细菜供应难的历史,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还促进菜农增收,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加拿大、韩国、朝鲜、蒙古等国也先后引进他的研究成果,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研究取得成果后,经常有人“提醒”李天来抓成果转化会有大的收入。可他总是说:“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科研课题也是国家的,我的成果只能回报国家、回馈社会。”
他这样说,也这样做。30多年来,李天来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全国适宜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寒冷地区,为乡亲提供相关的科技服务均分文不取。为鼓励他们采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他多次许诺:“赚钱了,是你的;赔钱了,算我的。”
“这些年,每当研究成果得到应用,看到乡亲们丰收后喜悦、幸福的表情,我都感到无比幸福和欣慰。”李天来说,他特别感谢那些当初信任他,有勇气尝试新设施、新技术的乡亲:大连瓦房店市李永群家,沈阳市于洪区拉马台村陈宝钦家、景志新家,朝阳北票市西沟村王胜军家、张志忠家……30多年过去了,这些名字仍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2016年1月26日《友报》B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