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疗法:植物才是真正的心灵导师
园艺疗法是以“园艺”作为媒介的一种特殊“疗法”,闲暇之时,静坐于庭园,挖挖坑、拔拔草,永葆身心健康。有关对人体脑波的观察结果也表明:室外果树的赏花和果实采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紧张的情绪,使人趋于平静、放松的精神状态。

园艺疗法的思想早已萌芽于中国。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即崇尚自然,并以植物作为人格寄托,其中尤以魏晋南北朝为代表。陶渊明(公元372- 427)喜居田园,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出土于南京西善桥的砖刻壁画“竹林七贤”,表现了文人们陶醉于竹林树下的景象。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古典式的“园艺疗法”,它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的建立不无借鉴作用。

园艺疗法的主要形式包括芳香园、色彩园、便利的种植床、吊篮栽植等活动内容。通过色彩、香味、质感、水声等刺激感官,感受美好的自然环境,释放生活中的紧张压力,舒缓情绪,锻炼肌体,在活动的过程中享受亲自参与的乐趣与成就感,达到对身心辅助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园艺疗法,既是一种园艺操作与医疗卫生相结合的实践技术,又是一种园艺鉴赏与精神心理相结合的文化。
精神方面
(1)消除不安心理与急躁情绪
在医院病房周围种植草木,病人于其中散步或通过门窗眺望,可使病人心态安静。据报道,在可以看见花草树木的场所劳动,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还可以使劳动者产生满足感。

(2)培养创作激情
盆栽花木、花坛制作以及庭园花卉种植等各种园艺活动,是把具有自然美的植物材料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布置处理,使其成为艺术品。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创作激情。
(3)抑制冲动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整地、挖坑、搬运花木、种植培土以及浇水施肥,在消耗体力的同时,还可抑制冲动,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

(4)培养忍耐力与注意力
修剪花木时应有选择地剪除,播种时则应根据种粒的大小覆盖不同深度的土壤,这些都需要慎重与注意力。若在栽植花木的中途去干其他事情,等想起重来栽植时,花木可能已枯萎。因此,长期进行园艺活动的结果,无疑会培养忍耐力与注意力。

身体方面
(1)刺激感官
植物的色,形对视觉,香味对嗅觉,可食用植物对味觉,植物的花、茎、叶的质感(粗燥、光滑、毛茸茸)对触觉都有刺激作用。另外自然界的虫鸣、鸟语、水声、风吹以及雨打叶片声也对听觉有刺激作用。卧病在床的患者或者长久闭户不出门的人们,到室外去沐浴自然大气,接受日光明暗给予视觉的刺激,感受冷暖对皮肤的刺激,这可称为自然疗法,也是园艺疗法的内容之一。白天进行园艺活动、接受日光浴,晚上疲劳后上床休息,有利于养成正常的生活习惯,保持体内生物钟的正常运转,这对失眠症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2)强化运动机能
人的精神、身体如果不频繁地进行使用的话,其机能则会出现衰退现象。局部性衰退会导致关节,筋骨萎缩,全身性衰退会导致心脏与消化器官机能低下,易于疲劳等。园艺活动,从播种、扦插、上盆、种植配置等的坐态活动到整地、浇水、施肥等站立活动,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眼睛,同时头、手指、手、足都要运动,亦即它为一项全身性综合运动。残疾人、卧病在床者以及高龄老人容易引起精神、身体的衰老,而园艺活动是防止衰老的最好措施之一。

由于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过大,我国亚健康、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数量增加,由此带来巨额的常规医疗费用,因此开展园艺疗法是大势所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