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育明 男,汉族,1913年9月生,辽宁法库人,九三学社社员、致公党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我国知名果树学家。199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致公党辽宁省委主委、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咨议,中国归国华侨联合会辽宁省委员会副主席、侨联中央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政协第四至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常委,辽宁省高级农艺师评审小组副组长,辽宁省果林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农学会理事,《辽宁果树》总编辑,沈阳农学院园艺系副主任等。2001年11月逝世。
1934年至1938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读书。毕业后到四川谋职,1938年至1945年历任四川农业改进所江津园艺场技佐、四川北碚歇马场中国乡村建设育才学院讲师、国民党政府农业部垦务总局技士等。1945年留学美国,在衣阿华州州立爱屋华农学院研修农业科技推广专业,1946年回国。1947年经香港到新加坡南洋女中、华侨中学和英华中学任教。1950年4月,响应党的号召回国工作,先后任东北农学院和沈阳农学院副教授,1980年晋升为教授,1987年退休。
先后讲授果树栽培学、果树专题讲座等课程:多次承担全国教材的统编工作。1960年,主笔完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的《中国果树栽培学》一书中《整形修剪》《繁殖技术》《栽培管理技术》及《榛子》等章节。1977年担任全国统编教材《果树裁培学》的副主编;1980年担任全国统编教材《果树栽培学一各论(北方本)》的副主编。此外,还编写了《辽南地区果树栽培》、《土专家张金厚》等书籍。自1982年起共指导硕士研究生6人。
先后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在苹果育种上,培育的“沈农2号”新品种曾在辽宁省内外较寒冷地区推广。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苹果树整形修剪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基部三主枝邻近半圆形”的树体结构和修剪方法并对当时全国特别是辽宁省的苹果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58年生产上大刮“三密”风时,开展了疏花疏果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合理疏花蔬果以利于果树生长的问题;当生产上出现修剪越来越复杂化的时候,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苹果树简化修剪”的理论和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未间断山楂的相关研究。1978年至1981年主持辽宁省科委“山楂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于1982年获沈阳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辽宁省农牧厅技术改进成果二等奖。1982年至1984年主持了“山楂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开发研究”课题并于1987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2年主持建立了沈阳山楂种质资源圃,1986年主持和实施了“七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果树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鉴定评价研究”专题中的子专题“山楂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继续主持了“八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果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专题中的课题“山楂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该专题于1995年通过国家鉴定验收。在多年从事山楂研究的基础上,参加了《果树种质资源描述符一记载项目及评价标准》和《中国果树志·山楂卷》的编写工作,撰写了关于山楂方面的学术论文10篇。此外,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还对中国榛属植物的种类、资源分布和利用价值等进行调查研究,并与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梁维坚研究员共同编写了《中国果树志·榛子卷》的第一稿至第四稿。